上届世界杯_世界杯韩国 - cngkpt.com

全球好展

原创 艺术头条 雅昌艺术网 收录于话题#艺术393#展览168

在你的印象中,是如何看待雕塑家罗丹的?思想者、地狱之门、巴尔扎克、吻......这些作品可以看作是古典雕塑的巅峰之作,也是罗丹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原因所在;但另外一方面,罗丹还有不为人们所熟知的一面,那就是他还创作了大量的石膏作品,这些作品帮助他完成批量生产,也是他实验的重要部分,在他的工作室中,有大量的“人体配件”,创作时罗丹会根据需要进行组装调配,直到找到自己满意的形态为之,这部分是罗丹最具创造力和表现力的地方,也是他为什么可以被称为“现代雕塑之父”的原因所在。

展览现场

残破的碎片向我们展示了实验者罗丹。©泰特摄影(Matt Greenwood)

中央房间给人以罗丹工作室的感觉。©泰特摄影(Matt Greenwood)

2021年5月18日,“罗丹的制作”在泰特现代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展出了从巴黎罗丹博物馆借来的200多件作品,许多从未在法国以外展出过,其中包括罗丹用黏土创作的模型以及在此基础上制成的石膏雕塑,和60多个肢体不完整的雕塑,向我们展示了罗丹的另一面:实验者罗丹,叛逆者罗丹。

策展:营造工作室氛围 展示创造力

1900年,为了配合世界博览会,罗丹对自己生平的作品进行了首次回顾展,并在阿尔玛广场专门建造了一个展览场馆。当时的专题展览通常是为已故的艺术家保留的,而活着的艺术家则以巴黎沙龙之类的团体形式进行展览。在罗丹的展览中,作品紧密地排列在一起,让人有一种进入艺术家工作室亲眼目睹他的创作过程的感觉。

罗丹的《悲剧性缪斯》的小石膏模型,1890年。摄影:克里斯蒂安·巴拉哈罗丹博物馆,巴黎

罗丹选择展示自己的石膏模型,而不是展示他最著名的青铜和大理石雕塑,将“制作”过程置于参观者体验的最前沿,这一策略对于本次展览至关重要。1880年起,为了完成“地狱之门”,罗丹在黏土模型的基础上创作了几百件石膏雕塑。他的工作室变成了一间巨大的仓库,他在其中日以继夜地雕刻、拆分、重组雕塑。单独创作的形象被融合成了新的作品,他把更多的工作时间花在了作品的美学价值上。在此次展览中,罗丹的作品被放置在充满自然光的展厅中,作品也是以艺术家的石膏雕塑为主,重点突出“艺术家之手”的概念。不管是在工作室还是在展览中展出,19世纪的艺术家酷爱使用石膏来雕塑。然而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直到80年代,雕塑家门都不太青睐石膏。当代艺术对石膏有一种特殊的关注,因为石膏更具有真实性,更贴近艺术家创作的双手。

“制作”的过程

罗丹在创作的时候,一旦确定了创作的主题,就会使用粘土创作草稿,他会创作不同的模型,然后再根据模型创作不同的作品,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创作了大量石膏模型,罗丹并没有把石膏当做成品雕塑的材料。在拿到资金铸造青铜雕塑和大理石雕塑之前,他会先使用洁白光滑的石膏来呈现作品原型。

罗丹的大部分青铜作品都是砂铸的,。在这种技术中,将原始的粘土模型压入沙子中(与适当的粘合剂混合),留下一个负压痕,可以从该负压痕中制作出坚固的金属铸件。罗丹也非常注重作品表面的塑造,为了营造作品的“年代”感,他在创作中使用了化学药剂,模仿时间的流逝在青铜表面上自然氧化而产生的绿色或棕色薄膜。

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的《花子面具》(Hanako Mask),1907-10年(照片:克里斯蒂安·巴拉哈乔安娜·桑德勒)

在罗丹的工作室中,他更有可能只是监督工作,用铅笔或粉笔标记来指导高技能的专业助手。为了在大理石上重现精确的形状,罗丹的助手们会使用基于缩放仪的机械设备来放大或缩小原始粘土模型的尺寸。他的许多雕刻作品中粗糙的岩石与成品的对比表明。

同时,在古典雕塑倾向于以理想的方式呈现主题(通常具有很高的完成度)的情况下,罗丹的雕塑没有试图掩盖“艺术家的手”的痕迹。在罗丹作品的表面,可以看到艺术家创作时使用的工具、指纹所留的痕迹,此外,调制痕迹,包括铸模线都清晰可见。这些标记证明了这些作品是如何诞生的。

‘Study for The Thinker’ by Rodin (1881) © Musée Rodin

‘Study for Torso of John the Baptist’ (1878–87) © Musée Rodin

在罗丹的作品中,支离破碎,重复和集合的原理(结合了不同的元素)成为主要内容。在展览中,观众可以看到一个由石膏制成的细小身体部位的储存器,罗丹称这些储存器为“阿巴蒂斯”或内脏。这些事物传达了他开创性的方法和信念,即他所有作品的创作最终都是无止境的。这样的实验最终影响了罗丹最著名的雕塑,包括新修复的加莱城堡(The Burghers of Calais,1889)的石膏,该石膏在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展出,没有基座,可以按他的意图与参观者进行眼神交流。他这样的创作方式直接推动了20世纪雕塑实践的发展。

摄影:探索创作的细节

罗丹(Rodin)生于1840年,距路易斯·达盖尔(Louis Daguerre,1787–1851年)发明最初的摄影形式仅仅两年。摄影促进了我们今天所认识到的罗丹的“企业家精神”,并且他使用媒介传播和宣传他的作品,这种方法可能是由于他在商业和装饰艺术工作室的早期培训而形成的。

对于19世纪从事雕塑创作的艺术家来说,罗丹早期的艺术训练是一种不寻常的训练。由于他的雕塑家培训申请被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拒绝了三遍,罗丹不得不退回他在技术学院三年中学到的技能。在接下来的二十年中,他在一系列工作室(包括橱柜制造商,装潢师,金匠,美术师和抹灰师)中担任职业工匠,同时继续发展自己的业务。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罗丹与阿尔伯特·欧内斯特·卡里尔·贝勒斯在一起度过的岁月(1864 – 70)。贝勒斯是一位法国多产的雕塑家,从事从塞夫尔瓷器到大理石的所有工作,他精通各种技术流程。

罗丹作品

罗丹(Rodin)在十九世纪30年代末成为独立雕塑家后,便建立了自己的大型工作室。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对公共和家庭雕塑都有巨大的需求,罗丹非常愿意向广大观众传播他的作品。这种商业野心取决于复制品的制作,例如,罗丹一生中为其标志性作品《亲吻》(The Kiss)授权了300多个青铜铸件。与这一时期的许多其他雕塑家一样,罗丹将雕塑制作视为一个协作过程。他聘请了工作室助手,将他的石膏模型转变为成品,以新颖而激进的方式突破了雕塑的界限。

这里要说的是,罗丹对于摄影的使用,在展览中也展示了历史影像,从中可以看出,罗丹运用这种媒介,将焦点集中在灰泥的暗淡物质上,捕捉每条石膏线,飞溅痕迹和表面上刻有的许多细微起伏,因此,罗丹可以用新的方式来考虑他的选择。在他的工作室中,罗丹的生活围绕作品展开,每次同时雕刻好几件作品。他借助照片将每个雕塑区分开,保持一定的距离,给思考和想象流出空间,并且在照片上做修改批注。然而他从来没有在雕塑上进行过改动,这些批注只标出了修改的可能性。罗丹在照片上做修改的行为引起了后代雕塑家的共鸣。这些图片上的批注反映了罗丹未确定的构思和飘逸的思绪。布兰诺西,摩尔,尼古,韦尔美朗,克拉格都曾效仿罗丹观察自己的作品照片,不过从未将它们公之于众。从1960年开始,修改过的照片不再只是一种记录而成为了一种作品。

罗丹为什么会被称为现代雕塑之父

雕塑家隋建国曾经参观过罗丹位于巴黎郊区的工作室,在其中他看到了大量罗丹的石膏作品,其中除了残缺的雕塑之外,还有就是一抽屉一抽屉的“肢体”这些都是罗丹创作时的装配部件,它们有各种动作和动态,可以按照不同的需要进行组装。

他讲到有两个罗丹:一个是我们常规认知里的罗丹,也就是他最经典和著名的雕塑,以及众多雕塑工程,比如地狱之门,作品很有诗意和文学性;另外一个是不为人知的罗丹,在罗丹的工作室中,存有大量的石膏雕塑,以及雕塑配件,比如有大量的石膏人体四肢,在创作纪念性雕塑的时候,那些人物的动作都很夸张,罗丹会用这些“肢体”进行组合,以便找到最契合自己想法的造型。

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肢体》,约1880–1917年。灰泥和兵马俑。罗丹博物馆(MoséeRodin)摄影©罗森(Jerome Manoukian)摄影社du musee Rodin摄影。750x500

泰特这次展览呈现的这些作品,虽然是残缺的,但正是这些作品,才能体现出罗丹的创造力和表现力。罗丹在国内做过两场展览,但都是聚焦在他古典雕塑的部分,但我们最应该看的反而是他的石膏作品,尤其是罗丹到了晚年,他捏小稿,装配作品时也不在意是否到位,只是为了表现的需要,这在他那个年代时非常前卫的,也是西方将他作为现代雕塑之父的原因所在。

20世纪中叶,罗丹重新成为现代艺术的代表人物。他与福特·里埃、里希埃、杜狄格尼以及德·库宁等现代艺术家共同开创了表现主义这一新艺术表现手法。一些艺术家不愿受限于视觉艺术或概念设计,于是重新开始效仿罗丹的艺术手法:放大,分割,组合。具有罗丹典型特色的艺术表现主题如:躯干雕像,巨大的头颅,肢解身体各部分等等都受到很大的推崇。在此基础上,一些艺术家别出心裁加入了新的元素:如我们在法兰阿帆的作品中能看到幽默的成分;在马尔切奇的石蜡作品中能找到身体的动感;安东尼·格姆雷的“第四现实感”用全新的造型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人体躯干的张力;以及在中国,雕塑家隋建国这样的艺术家,在罗丹身上找到了近似于抽象的表现手法。

隋建国讲自己喜欢罗丹,是他的写意状态,1995年罗丹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隋建国看了很多,当时还没有去过欧洲,罗丹作品中的手印就停留在了他的记忆之中,一直到了2008年,隋建国创作盲人摸象的时候,这种记忆又被唤醒,手印本身也可以是作品,也是因为这,隋建国受邀参加了罗丹百年雕塑大展。

关于罗丹的一些事

罗丹于1840年11月12日出生于巴黎,只比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大两天,他自幼便展示出过人的艺术天赋。14岁时,罗丹入读巴黎皇家绘画与数学学院,亦称“小学院”(Petite École)。后来他三次报考享负盛名的巴黎美术学院,均告失败,于是成为了一位自学成才的艺术家。

罗丹于1875年前往意大利,已故艺术史学家柯克·瓦内多(Kirk Vardenoe)将这次旅途形容为“现代艺术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当年罗丹已过不惑之年,他深深着迷于文艺复兴巨匠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后者那巨大夸张的裸体雕像对艺术家产生了深远影响。“米开朗基罗把我从学院派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罗丹后来回忆道。“他是我从一个圈子通往另一个圈子的桥梁。”

1877年,罗丹在巴黎沙龙展出了自己首个大型作品《青铜时代》。艺评家们很快表示这一真人尺寸的裸体男子雕像太过逼真,并指责罗丹以真人为模版铸成雕像,这一技法被称作“翻铸”

罗丹毅然决然地否定所有此类指控,并发表自己的辩护声明,以及他使用的模特儿相片(一位年轻的比利时士兵),以凸显其作品与模特儿本人的不同之处。

尽管作品令公众一片哗然,但这种争议也令罗丹迅速声名鹊起,仅仅三年后,法国政府便出手买下《青铜时代》。

1880年,罗丹受法国政府委托,为一座全新的装饰艺术博物馆创作一系列青铜大门。罗丹以但丁名作《神曲·地狱篇》为灵感,构思出一组即将坠入地狱的扭曲人体。艺术家许多伟大巨作,如《吻》、《思想者》、《夏娃》等,都出自《地狱之门》系列。

罗丹直至离世都未完成《地狱之门》这一宏伟巨作。原本计划中的博物馆从未建成,因此《地狱之门》也成为独立的艺术作品。艺术家后来追忆道:“几乎所有成功作品都来源于此。”

1882年,罗丹认识了一位年轻的雕塑家卡蜜儿·克洛岱尔(Camille Claudel)。二人轰轰烈烈而缠绵刻骨的爱情持续了近二十年之久。

克洛岱尔既是罗丹的学生、缪斯,也是他的知己与合作者,她的雕塑生涯亦相当成功。《华尔兹》一作便是她与罗丹热恋时在创作巅峰期完成。“我为她指明方向,但她的创作成果完全归功于她自身。”罗丹曾经如此评价克洛岱尔的艺术才华。

罗丹与莫奈这两位法国艺坛巨擘分别在雕塑和绘画方面锐意革新,在艺术史上都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二人一生都是至交好友,时常交换作品,更一同参与1889年巴黎佐治·皮提画廊举办的一场重要展览。

罗丹与莫奈经常通信往来。1897年,罗丹在信中表达了他对莫奈的景仰:“我如此深爱光线、云彩、海洋和教堂这些元素,对于帮助我更进一步理解它们的艺术家,我仍然十分敬佩热爱,您的解读令它们在破晓时分更呈现出无上的美感,令我深深感动,难以忘怀。”

原标题:《全球好展 | 罗丹的制作 :实验者、叛逆者、开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