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届世界杯_世界杯韩国 - cngkpt.com

洛阳古墓博物馆

坐落于洛阳城北邙山上的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河南古代壁画馆)是世界上第一座古墓葬类博物馆,我国最大的集帝陵、古墓葬及其附属文物、石刻和古代壁画为一体的大型墓葬类专题博物馆。三大展区之一的历代典型墓葬展区里集中展示了九个朝代25座彰显河洛地区文化特色并影响深远的典型墓葬,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生活重要的实物资料。欢迎同学们到这里探秘古墓宝藏,学习历史知识。

问:这种博物馆真独特!怎么才能读懂一座古墓葬呢?

答:这个问题问的好!看到一座墓葬,我们首先要了解它的基本信息。什么朝代的墓葬?墓主人是谁?是什么样的形制?随葬器物有哪些?等等……好吧,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先来看墓葬陈列外面的说明牌,这些问题就解决了!接下来带着基本信息,我们一同进入一座王湾西晋墓去一探究竟。

问:王湾西晋墓?王湾是墓葬的发现地吗?

答:对,墓葬的名称通常都带有发掘时的地点位置信息。因为考古发掘是在一个时空坐标中进行的,无论在哪里发现古墓都要对这个区域内的自然和人文地理有个充分的了解,这样也帮助我们了解考古环境对区域文化的形成所起到的作用。

王湾遗址

王湾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红山乡王湾村北,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出土有豫西地区新石器遗迹、遗物、周代墓地、魏晋墓葬和北朝遗物等丰富实物资料,被学术界公认为我国中原地区古代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2006年5月,王湾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问:那接下来了解什么?

答:接下来我们了解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

墓葬形制

进来一看,这是一座用砖垒砌的墓葬,称“砖室墓”。由墓道、甬道、主室和耳室组成。这些都是考古学上的专用名词,比如墓门以外的就是墓道,墓门以内连接墓室的叫甬道,耳室通常是对称出现,且容积较小,侧室不是对称出现而偏于一侧,空间容积大于耳室。这些弄懂了就有助于我们了解墓葬形制了。

这座墓墓道长度不详,在墓道和甬道之间原来有两层封门砖垒砌。主室平面方形,结构为四面结顶,四角砌成两根砖柱,柱头砌三根砖角台面。墓顶四面起坡,近似圆形,为穹窿顶,穹窿顶在魏晋时期墓葬中十分流行。耳室位于主室北面正中,弧券结构,呈长方形。在主室西面发现有棺痕和28枚棺底铁钉,内有蒲席和丝绸的痕迹,应该是木棺安放处,由于年代久远已经腐朽,只留下棺木痕迹。

墓室转角

随葬器物:

墓内出土随葬品115件,种类繁多,主要以陶器为主。在主室门口左侧摆放有灶台、井、碓、磨、壶、鸡8件随葬陶制模型器,象征做饭的厨房;主室中间有多子槅、鐏、勺、圆盘、羽觞、男俑、狗(胸前有绳索样)等7件随葬器物,显然是供祭主人的祭祀用具,还有供侍的男俑和看门狗;在棺木的左侧,摆放着四耳罐、双口沿罐、翻口罐、扁圆小罐,内装谷子、黍、酒等,是墓主人生活必备的贮盛用器;耳室中有朽木痕迹和紫铜图金的梅花形饰物,推测是放置衣服的衣箱,也是墓主人生活的必需品;墓主人贴身的棺内则出土铜钱(五铢钱)、铜镜及指环、镯子、银环、耳勺等金银细软物品,这样的设计安排俨然是墓主人生前家居生活的真实写照,也因出土首饰较多推测墓主人为一女性。

看到这里,我们就不难理解古人丧葬的重要理念,那就是“事死如生”,把死去看做是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世俗生活的必备用品就以随葬器物的形式展示出来。那么,我们通过观察这些出土文物和文物的出土位置是不是就可以了解到古人的日常生活了呢?不信,我们就来试试看。

墓葬平面图

问:这个墓葬平面图很重要么?

答:是,墓室平面图是在经过科学发掘墓葬过程中,按照发现随葬器物原有的位置绘制出来的。考古清理时要尽可能把埋葬之初的状态清理出来,然后等照相、测绘记录工作全部完成以后才可以提取、搬运文物。它是我们了解、研究一座墓葬最可靠最全面的信息。因为不同时期墓葬中的随葬器物的放置都有一定的规律,对于了解埋葬过程以及器物的功能用途方面都提供了实物依据。这也是“单独看一件文物”和“在古墓里看文物”的最大区别,你知道这件文物的出土位置就容易判断它的功能和用途了。

多子隔

问:咦!这件文物是什么?好像是分类放物品的?

答:多子槅为魏晋时期墓内出现的具有时代特点广为流行的盛食器。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是用来盛装糕点、果品、食物的,所分成的小格可以将食品按质地和类别分置,是不是像我们现在的餐盒?但分隔多,应该是食物的种类也多。这件器物长方形带子母子口,说明当时或有盖或可层叠摞起。内分17个小方格,出土方格内有辨识不清的食物残留物,其中一格有鱼骨,且放置在墓室中主祭祀的显要位置,说明这是一件用于墓内祭祀的用品。

鐏、勺、耳杯

问:这个是锅、勺子和碗么?

答:不是的,这叫鐏、勺和耳杯或羽觞,是古代人喝酒用的器具。汉代诗歌中有“堂上置鐏酒”(《相逢行》)、“清白各异鐏”(陇西行)。汉代盛酒用鐏,从鐏中取酒用勺,喝酒用耳杯或羽殇。鐏作为主要的盛酒器一直延续到唐代前期,所以唐诗多见“相见有鐏酒,不用惜花飞”。“何时一鐏酒,重与细论文”。《楚辞.招魂》曰:“琼浆蜜勺,实羽觞些”,其中的“羽觞“也指耳杯,又称“羽杯”。据文献记载:耳杯最早出现在战国,流行于汉晋,之后逐渐消失了。耳杯是一种饮器,椭圆形,两侧有一对弧形耳,可以用来饮酒也可以用来盛羹,因两耳象雀之双翼,故又称“羽觞”。《礼记.投壶》中的“请行觞”,就是“请您喝了这杯”。在历年的考古发现中都有“羽觞”耳杯出土,材质丰富多样,有漆、铜、金、银、玉、陶等,除了陶质耳杯为一种陪葬的冥器外,其余几种一般都墓主人生前使用过的实用器。直至唐宋以后喝酒才出现了酒壶、酒杯,就不用这么麻烦地盛酒喝了。

结语:

当然,我们读懂一座墓葬的故事,还需要掌握不同时代的历史背景。有了相关的历史知识,就能够知道不同时期人们的所思所想,启迪我们去探寻古代人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今天的“探秘古墓宝藏”系列活动就到这里了,欢迎同学们带着你们在学校学习的历史知识来探秘古墓宝藏哦!还是那句:探秘古墓宝藏,有“胆”有“识”你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