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導讀
甘菘一種中藥材,同時在很多地方都可以見到甘菘將其作為制作火鍋湯料或是鹵水的一種香料。那麼為什麼在調制鹵水的時候,都要添加甘菘,其一主要是甘菘具有獨特的香味,能夠幫助鹵水調香,其外甘菘在中醫中具有幫助促進腸胃生氣的功效。
甘菘介紹
甘崧是一種香料,是麻辣火鍋湯料或鹵菜中常用的一種毛絨絨、黑褐色的根狀香料,成都人稱為香草,重慶人稱其為香菘,又名甘菘香。
本品略呈圓錐形,多彎曲,長5~18cm。根莖短小,上端有莖、葉殘基,呈狹長的膜質片狀或纖維狀。外層黑棕色,內層棕色或黃色。根單一或數條交結、分枝或並列,直徑0.3~1cm。表面棕褐色,皺縮,有細根和須根。質松脆,易折斷,斷面粗糙,皮部深棕色,常成裂片狀,木部黃白色。氣特異,味苦而辛,有清涼感。
甘菘效用
具有行氣散寒,緩急止痛之功,乃理氣止痛佳品,入脾、胃經,則善治脾胃虛寒之胃痛隱隱、喜食喜按及寒鬱氣滯之胸悶不舒、胃脘脹痛等癥。尤對惡氣卒中所致的心腹痛適宜,《本草匯言》講:其治“心腹滿者痛、散滿下氣,皆取溫香行散之意。”故《開寶本草》曰:甘松“主惡氣,卒心腹痛滿”。若配用驅風散寒藥,則效果更妙,如《本草求真》載:“凡因惡氣卒中而心腹痛滿,……不同白附子並用。”
醒脾健胃,甘松溫而不熱,香而不燥,甘而不滯,入脾胃經則善開脾鬱、善行胃氣,為醒脾開胃要藥。凡思慮傷脾或脾胃虛寒之食欲不振、飲食無味、食多腹脹、倦怠氣短、舌淡苔白、脈沉緩弱等癥。每多可用,用之則驗。正如《本草匯言》所講:“甘松,醒脾暢胃之藥也。…… 其氣芳香,入脾胃藥中,大有扶脾順氣,開胃消食之功。入八珍散,三合粉中,老人脾虛不食……至和至美。”
收濕拔毒,甘松辛香行散,甘緩解毒,外用則有收濕拔毒之功;更入脾胃經,故善治由脾胃兩經濕熱下註所成的腳氣病,癥見:腳趾癢痛,潮濕灼熱,水泡糜爛等。如《本草綱目》講:“治腳氣膝浮,煎湯淋洗。”《普濟方》甘松湯,也以本品配荷葉等,煎湯洗足,能收濕拔毒,善療濕腳氣。
鑒別應用,甘松與山柰,均為芳香辛溫之品,皆能暖中而善治心腹冷痛,且常二藥伍用使藥力倍增。然山柰主入胃經,功專暖胃辟惡;甘松主入脾經,長於醒脾開鬱。如《本草求真》講:“甘松、雖有類山柰,但山柰氣多辛竄,此則甘多於辛,故書載能入脾開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