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届世界杯_世界杯韩国 - cngkpt.com

南北极冰川每年融化2891亿吨,科学家实地勘测,北极可以穿短袖了

就算对地球科学常识一无所知的人,听到2000多亿吨冰川融化的消息也应该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这一数字变化已经让许多科学家“寝食难安”了。

因为地球生态是一个整体,俗话说“牵一发而动全身”,南北极地区作为地球结构中非常特殊的存在,不仅承担了平衡气温变化、大气成分、海陆比例以及淡水资源的锁存等重要职责,还冰封着大量的“远古菌群”和生物化石。

一旦南北极区域的生态环境发生改变,后果是很难预料的。

除了这些和地球物种生存实质相关的影响以外,南北极区域对人类科研的价值更是不可估量。

以南极地区为例,科学家一直把南极称为地球最后的“处女地”,因为它恶劣的高寒环境使得人类无法在这片土地从事经营生产和其他活动。

缺乏经济价值对于社会发展来说或许是一个不小的“劣势”,但是对于科学家来说,这是他们观察和分析地质历史、物种分布、气候变化等科研项目最理想的场所。

可以获取珍贵的“一手科学素材”。

同时也有科学家指出,对南北极地区的研究不仅能够使人类在地球科学上获益匪浅,对于将来我们飞向宇宙、建立地外天体基地都有一定的帮助。

以太阳系为例,距离恒星较近的天体数量较少,绝大多数行星、陨石、小行星、自然卫星等都在太阳系第四轨道以外。

加上它们本身缺乏大气层的“保温作用”,很多天体常年被深厚的冰川覆盖。

如果地球上没有南北极这样与之“类似”的环境样板,那么对于将来的太空科研探索是非常不利的。

从具体指数上来看,地球的北极地区相比南极地区要更加“宜居”一点,不仅温度较高,冻土面积也不大。

但不管怎么说依然是地球上温度较低的区域之一,比不了温带和热带的低纬度地理位置。

可是今年7月全球各地都遭遇了罕见的高温天体,就连北极也没有例外,有人拍到前往北极地区观光的游客有的甚至是穿着“半截袖”。

南极的情况自然也不容乐观,科学家通过实地勘测发现南极周边的岛屿和地表都长出了青草、苔藓等植物。

如果它们生长在沙漠那当然很好,可偏偏在南极地区“落地生根”了。

科学界过去有一组非常著名的测算数据,那就是南极地区每融化1000亿吨的冰川,将导致海平面上升0.234米。

现在北极夏天的温度已经达到了32.5度,温度持续走高的趋势不会很快被逆转。

所以我们要做的准备不单单是应对“炎炎烈日”,还有一直上升的海水平面。

居安思危的意识不应该让

科学家提醒,而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时刻保持的警惕性。

地球生态的脆弱性是很多人想象不到的,一个数字的变化能够带来的后果也不是科学家能够计算出来的,我们能做或者要做的,就是从这一刻开始爱护我们的大自然。

保护地球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妥善的处理好科学发展和生态平衡的关系,在我们飞向星辰大海以前,好好珍惜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